禪門行腳
2018.08.29 敦煌參訪記實第二天

 2018829

參訪莫高窟第二天

非常珍貴我們能申請到莫高窟八個特窟,實是一票難求!

 

 

中國國務院為能保護世界級的遺產,全球性一年只開放6000人次,以降低二氧化碳和溫度,稍能減少對壁畫和塑像的傷害。石窟經歷一千年,飽受人為禍害和天然災害,這些資產雖然大都是毀損的狀態,仍令我門感受當時各個朝代文化的富足安樂,展現在衣著、建築、器皿,乃至到宗教的信仰而有造窟塑像彩繪之供養,其中淨土經變特別豐富。佛教對人心、社會、國家發揮安定的作用,慰藉人們在朝代更替和世界爭戰動亂影響之下,依止佛法作為生命的舟航,明白因果昭然,起而行自可度越生命黑暗、重燃生命之光。

 

 

 

石窟於各個朝代的表現手法各有特色。北涼、北周與唐朝<細分成初、中、晚唐>的佛菩薩等塑像有所不同,前者較纖細線條簡單,後者為S型豐腴的身形。於眼神的勾勒也不盡相同,大都眼簾低垂呈現慈愛柔和的眼神,這種宗教力量撫平芸芸眾生不安之心。還有佛經用說故事的方式能讓普羅大眾了解佛法的道理,而能信奉佛法僧三寶。

 

 

 

每位團員面對這些人類集體呈現的文化、藝術,都抱持著無比的尊敬和感恩。也使我們內心升起效仿所有先賢大德護國護教的情操,使佛法能傳播廣濶和久遠。底下由成慶教授分享其觀點如下:這兩日參觀莫高窟,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通過現場觀看洞窟之塑像壁畫、空間布局,可以第一手地了解千年以來敦煌作為佛教中樞、重鎮而最終衰落的演化史,敦煌之衰敗史也從另外角度反映出中國佛教的某些演變特色,例如從南北朝重視彌勒信仰,到中唐之後彌勒信仰大興,都可以從洞窟壁畫塑像的頻次觀察到某些踪迹。以佛像、經變為核心的洞窟扮演著吸引信眾(供養人)的角色,而同時又存在大量禪窟,足以說明佛教信仰在早期傳播過程中一直存在依靠通俗經變普及民間以及禪觀修行的兩條路線,以及歷史上中國佛教對於法華經、維摩詰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的重要性。

 

不過我們必須從敦煌遺書的內容裏去了解當時在此修行禪觀的修行者所依的主要經典,尤其是般若系統的經典。因此,看敦煌之壁畫塑像可稱為有相的部分,另外一部分,可通過另外的角度去認知。

登入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購物車 (0)

TOTAL:$0
立即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