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修Q&A
坐禪是放空,是不想,可是如何通過”不想”來發現和找尋自己呢?

 :不想過去及未來,要念想當下,當下就只有自己

有時對自己的現狀感到不滿意,會突然覺得未來沒有希望。請問老師,怎樣調整心態?

 轉個念:不滿是動力,未來的希望在現在,把握當下

金剛經的重點是什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告訴我們,這宇宙的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都是空,所以都不要執著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智慧與慈悲:金剛經告訴我們,這宇宙的一切有形無形的現象都是空,所以都不要執著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意思是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的智慧與慈悲。

我要提問(欲提問者,請點入此)

修行,若無具格的老師指導,即便辛勤用功,仍會是忙修瞎練、徒勞一場,就算修到"驢年"也絲毫無益。

許多來到祖師禪林禪修的禪眾,
對於祖師禪法十分相應,在參與完禪修活動後亟為受用,但修行的得力,絕非只在短短幾次密集式的禪期中,而是要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熟練。

為此,祖師禪林開闢此一管道,提供個別的禪修指導與修行上的問題解惑,讓禪眾們在禪期結束後,出堂後回到世俗生活中仍能持續用功,於修行的路上能一路上有善知識的提點。如果您參與過我們所舉辦的禪修活動,於後續的修行上有任何問題,歡迎您提出問題,我們將於收到您的訊息後,以email回覆您的提問。
(請注意:為了能掌握修行指導的適切性與精準度,恕我們目前僅開放參與過祖師禪林禪三、禪七、禪十的禪眾提問。)



【我要提問】

1.請點入此處,進入題問單頁面後,將出現下方提問表(請參考下方範例),請詳填欄位上的資料與問題即可。

(* 號者為必填)

* 姓名 :柳星也
  
機構/單位 :明日文化
  
* 聯絡電話 :02-2891-5211或0952-552-565
  
聯絡地址 :台北市北投區復興三路111號
  
* E-mail :tomorrowcl@gmail.com
  
* 聯絡內容:

您好,我是2014.08.23-29精進禪七的禪眾。我最近打坐時,每次約可坐2小時,雖然還沒到"享受"打坐的感覺,但因腿已漸漸不痠疼了,也可體驗到靜心之感,但最近在打坐時特別容易聽到....。請問這是所謂的"入定"嗎?這樣的經驗是正常現象嗎?

什麼是「正念」?

什麼是「正念」?正念不是正邪、好壞、染淨等等對立比較下的產物,而是專注在法門上用功。

如果這一念,你能清清楚楚地在法門上用功,這一念就是正念。

在念佛的時候,佛號聲就是你的正念;用數息的方法用功,呼吸的數目就是你的正念;如果修的是不淨觀,你的觀想就是你的正念。

~摘自「念佛是誰?」

 

如何「無住生心」?

如果你掉落在相的分別裡,你就被他抓住了,心永遠不自在.所以我們要學習以無住來生心。

什麼意思呢?就是要用不住著的心來看待每ㄧ刻的因緣,時間久了,你的心會愈來愈清淨,那時你將會發現煩惱就像波浪只是暫時生起.當智慧生起時,所有的ㄧ切波浪就會平息下來,不再興風作浪。 

若是你的煩惱還是在興風作浪怎麼辦呢?那也沒關係,只要你不固著在那裡,讓自己變成弄潮兒隨它起舞,繼續保持觀照,浪也是會過去的。

~摘自「恭喜發財」

什麼是生死流轉的主因

通常,我們看到、聽到、或察覺到任何事物,只要ㄧ加入妄心,就生起愛、惡等種種分別,覺得這個人順眼、那個人礙眼,這個聲音悅耳、那樣食物難以下嚥,而住著在境上;即使事過境遷,聽到的聲塵、或見到的色塵已滅,但心裡的法塵卻不滅,還時時揹著這些包袱,這就是「生滅心」或「生死心」,是我們生死流轉最主要的原因。

 ~摘自禪門輕叩

什麼才是「真正的修行」?

真正的修行是「於相離相」。

不是逃避、也不是否定「相」的存在,而是了解佛法所言:諸法緣生緣滅,不必過於執著,即以「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的智慧,觀照自己此身是空、對象是空、事情也是空,心中放下執著,才是真正的「於相離相」。

如此,生命將是何等自在快活!

~摘自禪門輕叩

 

生病也能學佛修行嗎?

當你生病、有病痛時,你可能會認為你沒辦法拜佛、打坐、念經,所以無法學佛,但事實上,在病痛中仍然可以用上方法。 

學佛並不只是侷限在拜佛、念經、打坐,即便你躺在病床上,只要心裡沒有其他妄想雜念,或是心裡思維佛的聖德、願心,甚至思維法義、從實相上直接做觀照,只要ㄧ刻ㄧ念間能和清淨心相應,就是真正的修行!
 
~摘自果如法師教念佛禪
「搬柴運水」,為什麼能算是修道?

就是要在這種境界下,即使搬柴運水,心卻不起二念,也就是與工作、動作融成ㄧ片,達到心境不二的境界。

此時,在任何的時空因緣狀況下,每ㄧ刻都有可能在剎那間將這種心境統ㄧ的現象整個抖落,而進入到明心見性的地步。
 
 
~摘自虎穴得虎子

 

「放下」是要放下什麼?

放下,是放下對身心五蘊、山河大地、萬物境相的種種執著。

放下這ㄧ切的同時,並不是空無ㄧ物,而是擔荷起眾生慧命。

 

~摘自「啟動自性DNA」

彼岸在哪裡?

如果執著在萬物境界上面,面對人事物生起貪愛的的取捨分別,這就叫做著境、就叫做此岸。

如果能夠不被境界所牽動、不隨之起舞、不執著、也不貪戀,就叫做彼岸。
所以,只要不被境界束縛,此岸就是彼岸。
~摘自啟動自性DNA
念佛只是用嘴巴念嗎?

念佛不要只是嘴巴念。

而是要常常在心中思惟佛陀的教誡、智慧、聖德慈悲,從內心生起清淨感佩,效法要去達成,而不只是祈求佛來保佑我,免我的災難。

佛法不像其它宗教,求神保佑就能夠免災免難,更不是「只要神說ㄧ句話,你的痛苦就會痊癒」。

 

~摘自「念佛是誰」

吃飯的時候要怎麼修行呢?
 首先要知道「隨相起分別心」是不對的,
 除了不能散心雜話外,還要用「食存五觀」來用功。
  哪五觀呢?
(ㄧ)「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在吃飯的時候,如果能從五觀觀照,就不會落在食物的相上而去做種種的計較分別。
  ~摘自「果如法師教念佛禪」
「念話頭」跟「參話頭」的差別?

念話頭與參話頭的差別,在於念話頭就是一直念下去,念到一心不亂,正念相繼,身心自在輕安。但我們在參話頭時,在念的同時還要起一份疑,這份疑並不是你一直刻意去提起,但在念的背後還存有一種原動力──它究竟是什麼?它到底是什麼?──因為你還不明白,所以想要明白,這就是所謂的疑情。只要它能一直跟著你就可以了。

~摘自「龍潭探驪珠」

問話頭時,身體和頭的抖動是正常的嗎?

這很正常,如果不是抖動得太厲害,那是一個感覺,就不要去理它。因為用話頭用功時,我們是往上提,所以有時會覺得臉特別熱、頭也特別不舒服、甚至汗也特別多,覺得滿躁的,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剛開始都是如此;等你工夫用久了,它自然就會降下來。

 
剛開始時就是要用這種方式,慢慢地一直往上提,因為對它不熟悉、也不熟練,所以若不提,它就會不見、或變得沒有力量。當你提久了,相應了,就不會提得這麼急,而只是緊,綿密不斷。
 
 
現在大家剛開始修話頭禪,雖然(聖嚴)師父教大家工夫要用得緊而不急,但一般人還是用得急;一段時間後,這種急的現象會慢慢沉澱下來。
 
 
~摘自「龍潭探驪珠」
如果不是用「無」字話頭,要改過來嗎?

其實用什麼話頭都沒有關係,任何一個話頭,最後的功能都是要讓我們斷除身心內外一切感覺、覺受、妄想、知見等,只是「無」字公案不容易衍生出其他見解。

如果自己原來的話頭已經用得很好,而且不會衍生其他任何念頭、知見,那就繼續用下去不必改。此外,一定要製造疑情;疑情的製造不算妄想,它讓你的心更想要了解,或是逼迫自己更想追求生命的實相,亦即要有「究竟是什麼?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不明白?」的疑惑之心。諸如此類,都是偶爾鼓勵自己一下,讓自己的心能更活躍起來、更有生氣一些,不然有時越用功就越提不起勁。

~摘自「龍潭探驪珠」

什麼是參話頭?

 「話頭」源於惠明追趕衣缽時求法於六祖,六祖問他:「不思善、不思惡時,哪個是你本來面目?」很多人以為所謂「不思善、不思惡」是把我們的頭腦空掉,不對!「不思善、不思惡」是要你的心不掉在執著有善惡、正邪、好壞、是非、得失等種種相上。當認為這些相是實有的,心就起執著,一執著就起分別,分別就造業,造業就生死流轉。我們要做到不掉落在兩頭、而又還萬法的如如,各得其相、各得其所,那才叫「本來面目」。

六祖打一開始就告訴我們:「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人心本來就圓滿清淨,只要見到自己清淨的本體,當下就是佛。這麼簡單的事你不接受,偏要著相、起分別,落在境界裡,使自己的清淨心無法顯現,然後認為有一物被塵埃沾染,想要去洗刷、擦拭,好恢復它本來的光明。不得已祖師只好拿一個叫做「話頭」的東西讓我們去咀嚼,至少還可以感受到自己在用功。

    

「話頭」是指話沒出口、未形成前的東西。話還沒有出口之前,其實並不是「話」,而即使尚未出口,但已在腦海中產生聲音或形相,也已經落在「話」上了。那麼,話沒出口、未形成前的「東西」到底是什麼?是「真心」嗎?是「不思善、不思惡時的本來面目」嗎?如果不懂,就要去參去問,這就叫參話頭。

~摘自「禪門輕叩」

打香板有何作用?

有些人怕被打香板、或懷疑這樣做的理由,其實這是對禪眾的一種幫助!

 
 當禪眾陷於昏沉或散亂時,被打香板、或聽到別人被打的聲音,震驚之下,就能集中精神用得上力。有些禪眾沒有這些狀況,覺得自己明明坐得很好,為什麼也挨香板?那是因為他執著於定境,只顧享受禪悅或安寧,而未提起疑情,此時香板能幫他出離落在定中的過失。
  
香板打在身上或聽在耳裡,主要是讓我們在用功狀態的身心現象,在一剎那間全部空掉,體驗到識心不起分別攀緣、但了了清楚的狀況,暫時脫離了原本相續不斷的分別妄想所形成的意識流,而能深刻感受到,原來我們一直在識心當中活動,起種種攀緣,逐境生心。
  
這時,善於用功的人,心裡知道自己沒有昏沉、也知道沒有任何起心動念,就在那一念清明中起一個真正的疑情:「什麼是無?」、「究竟是什麼?」因為是在脫落身心念頭時所覺察到的體驗,因此對於疑情的深度或清明度會更加清楚。
  
若禪眾已進入疑團,身心處於沒有分別、覺受的狀況,多數人會停滯在此一心的定境,無法進一步去參;此時香板忽然打下,藉著這突如其來的聲響、或加諸其身的痛感,驚心動魄之餘,頓時放下原本緊緊抱住的話頭或疑情,話頭不存在了,覓心也了不可得,頓時天地粉碎,豁然了悟。
  
因此,不論對工夫綿密或尚未成片的禪眾,棒喝皆有助益,更可警惕禪眾不要懈怠放逸。
 
 
 
 
~摘自「禪門輕叩」
 
 
「參話頭」、「究默照」,兩者有何差別?

我們說「參話頭」、「究默照」,嚴格講,兩者沒有太大差別,都是要去清楚了解什麼是自己的真心、本性;但「參」與「究」還是有些許不同。

 
「參」跟「究」這兩個字在中文的意思很相近,若從字面討論,幾乎沒有區別,必須以修行體驗才分得出來。
 
 
 中文的「參」有參加、合在一起的意思。我們在問話頭時,話頭所帶來的疑情,在我們原本混亂的心識裡製造了許多不安,然而,我們非但不逃避,反而清楚地參與它,與它合在一起沒有分開,不管外在環境或內心狀況如何混亂都不在乎,但不陷入分別計較,同時,去問:這種散亂不安的實際體相是什麼?這就是「參」。
 
 
 所以話頭禪用「參」字很有意思,是在我們的心充滿煩惱不安時,不理會不安、也不逃避,就以不安的現狀來探索真相。只要一直追問下去,就會明瞭所謂煩惱、無明的實相。
 
 
 說穿了,無明、煩惱是來自於妄心,只因真心一念不覺,才變成了妄心,所以哪有真實的妄心、煩惱存在?當你一念放下分別計較,妄心當下就變作真心。
 
 
 因此,話頭的用功,不要求先離煩惱再來修行,而是即生死、即煩惱的當下,證悟它的本體是清淨的。
  
 
默照則講求「究」,是「究明」的意思。「明」有兩個意義,一是當作名詞,意指「清清楚楚的實相」,你必須去追究、體驗它。二是當作動詞或副詞,代表智慧的妙明、妙用,檢驗自己是否真正體驗到清淨的本體。
  
 
既然是「究明」,就要清楚地去體驗,因此要保持身心安定清明。話頭是在混亂不明中,去追究它的實相;默照則是在我們身心安定清明、沒有其他妄想雜念時,去究明那真正的「明」。
 
 
~摘自「禪門輕叩」
登入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購物車 (0)

TOTAL:$0
立即結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