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園地
08 May 2014
祖師禪的生活智慧


拍照/吳宜靜



漢傳禪法的特色在祖師禪。所謂的祖師禪,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講次第、不講理論,直接從真心實相上去參。

其實,大型禪堂的建立,是宋代以後的事,幾百人一起用功修行,當然就有許多規則和指導方式。指導方式不外是用一些公案、用一些前輩發生的事情作為借鑒,作為讓大家參話頭的範本,變成像上課。

而在祖師禪最盛行的盛唐以至晚唐時期,禪林的特色是以農禪為家風,從搭建屋舍乃至下田耕作,所有事情都是由出家眾親力而為;在這些勞務的過程中,時時刻刻不忘禪法的修行。

工作前,長老(那時不叫住持)會集合大眾,對修行方法做簡單的指導,不講義理名相,只是告訴大家如何去用功;大家就帶著這句指導,在自己的心田上,一面工作、一面參解。

天黑之後,大眾也會聚集在法堂(那時也沒有大殿或殿堂),聽大德長老講開示。所以在祖師的語錄上,經常可以看到一些大德長老說:天氣寒冷,大家久站十分勞累,各自散去。意思是辛苦你們了,各自散去回寮房吧。

寮房是多功能的,沿著四壁是廣連牀,除了是晚上睡覺的地方,同時也兼打坐和餐廳之用。碗筷就放在自己的座位旁邊,吃飯時,巡堂或典座會把齋飯帶來,吃完後收起個人碗筷,便各自工作。

當時並沒有刻意蓋一間所謂的禪堂,後來寺廟規模越來越大,才有所謂的殿堂──天王殿,大雄寶殿,祖堂,方丈寮等等,形式越來越多、建築越來越莊嚴、分工越來越細,也因此漸漸失掉了早期每一個人要親力耕種勞作的精神。

早期出家人的生命真的是和大地緊密連結,生活中的一切,就是他們的禪堂,而參禪,就是時時刻刻在生活的當下見到生命的究竟實相,這才是最重要的!

在現代工業社會裡,人們越來越遠離山河大地,生活常常建立在一種虛無飄渺的感受中,比如網際網路、或自己的妄想裡,對自己內在真實生命的感動越來越模糊、越來越麻痺,反而在人工炫目的華麗中,覺得自己莊嚴偉大,處處起心分別。

真正的禪是生命的撞擊!能夠真實面對自己的生命、生活就叫做禪,而在平常生活中,能夠處處自在、處處安定、處處顯出生命的圓滿清淨,就叫做解脫。這就是祖師禪。

當然,一方面唐代的修行人都有經教義理的背景,確實了解佛法的正知見──緣起性空的道理,因此不會執著有一個實際的身心相、或認定山河大地是實有的。不像我們一樣不了解佛法的真義,修行時,往往掉在自己的妄知妄見裡面。他們知道一切諸法的實相是緣起空寂、一切眾生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只是欠缺實證。

那要在哪裡實證?不是坐在教室裡面想破腦袋,那都沒有用。只是在工作中把祖師的教誡放在心裡面:「到底什麼是如來?為什麼我是如來?為什麼眼前的一花一葉都是如來?」

他深信佛所講的:一花一葉都是如來。他並不懷疑,但是為什麼自己體會不到?所以在工作時,一直專心、一直專心,突然間,咔!鋤頭敲到硬石,尖銳的聲音就像棒喝,一陣驚天動地,剎那之下他就聞道了!

而當他們行腳參訪時,一路上都是在參禪。一面走、一面想:「怎麼會是這樣?眼前所看的都是如來法身,耳朵所聽到的都是如來法音,無情也會說法,無情也會對我微笑?又不是瘋子。但是佛陀不會欺騙我們。嗯?那究竟是什麼?」一路這樣參。

就像曹洞宗的第一代祖師洞山良价,有一天經過一座橋,橋下有一池平靜無波的潭水。他往橋下看時,看到水中自己的倒影就悟道了。

還有一個出家人,某日經過市集,見到一人在肉攤前對肉販嚷嚷:「給我一塊上好的精肉。」

「上好的精肉」跟我們現在觀念不太一樣,以前的人喜歡吃肥的,現在的人是怕得要死。哪知這賣肉的屠夫聽了很不高興,將切肉的屠刀「叩!」一聲剁在砧板上,手一插腰:「你跟我說,這裡哪一塊肉不精!」那位祖師在一旁聽到就開悟了。

你們告訴我,哪一個法不是最精、最好的?

所以真正的佛法不是在經典裡面,真正的修行也不是在禪堂內打坐,而是要用你的生命去體悟佛陀所講的每一句話,和你的生命合成一體,那就叫真正的見性成佛。

以我自己為例,我在二十一、二歲時生了腦瘤,死亡的陰影始終如影隨形。對於死亡,並非恐懼,而是因為不了解,所以產生疑慮。經典說我們跟佛一樣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可是明明我們就是被生死所困惑,如何得到自在解脫?為什麼佛陀告訴我們諸法的實相就是如此呢?

若只是研讀經典去了解它的義理,終其一生都無法究竟清楚地從內心裡當下知道,而不需要再經過思想理解,就如同看到自己的爹娘,不需要去想他是誰。

其實,所有的禪修方法,都只是讓我們能夠藉此徹底放下自己所有的臆想、分別、知見。永嘉玄覺說:「絕學無為閒道人」,我們不要以為自己現在是凡夫,要去學好多的佛法、要去斷好多的煩惱才可以有所成就。你要了解,諸法的當下就是清淨的、無相的、無我的,不要起心動念要去成就什麼、或是遠離什麼。

只要常以智慧觀照:一切諸法沒有實際的相可去執著貪戀分別,但是仍然要觀察到一切諸法有它的因緣、有它的作用。如果確實有這樣的認知,當煩惱起來時,你就知道:在諸法緣起的當下,要找一個「我」不可得、要找一個煩惱也不可得、要找一個能夠離開煩惱而證得的清淨也是不可得,這才叫做智慧的觀照,亦即六祖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登入
會員登入
更新驗證碼
立即結帳

為簡化流程,第一次購物您不需要加入會員就可以直接進行購物。完成訂購後,系統將自動將您升級為會員。

購物車 (0)

TOTAL:$0
立即結帳